close

名號、祖籍

李白,字太白,號青蓮居士。祖籍隴西成紀(今甘肅省秦安縣附近),家居綿州昌隆縣(今四川省江油市)青蓮鄉。生於武則天大足元年(西元七○一年),卒於唐肅宗寶應元年(西元七六二年),年六十二。

李白祖藉隴西成紀,先世於隋末避罪流徒到西域。誕生於中亞碎葉城(今吉爾吉斯,唐時屬中國) 。五歲時跟隨父親遷居蜀中,定居在綿州彰明縣鄉,在那裏度過了青少年時期。

 

少年時期

李白資質聰穎,自幼讀書學劍,及長,任俠好義,有匡世濟民之志。

李白少年時代所讀的多以道家為主,十五歲開始就訪道求仙。道家避世、出世的思想影響。他十五歲即學劍術,對抱打不平、負氣仗義的游俠傾慕不已,並以行動仿效。魏顥《李翰林集序》便說李白「少任俠,手刃數人」。李白的作品〈俠客行〉言「十步殺一人,千里不留行。事了拂衣去,深藏身與名。」足見李白對於俠客生活的嚮往。

二十五歲以前, 是李白在蜀中讀書時期,十八歲以前住在家裏。十八歲以後在匡山,一面隱居,一面讀書,在書中汲取各種知識,向前人學習詩藝。

 

 

漫遊時期

二十五歲時離鄉,漫遊各地。

開元十三年,二十五歲時,辭別家人,開始十六年的漫遊求仕生活。此後十年內﹐漫遊了長江﹑黃河中下游的許多地方﹐並在安陸與唐高宗時任宰相的許圉師的孫女結婚﹐因此居住安陸時間較長。後又徙家任城。李白不願象當時一般士人那樣﹐參加科舉考試﹐取得官位﹐而企圖通過隱居山林和廣泛的社會結交來培養聲譽﹐獲得帝王賞識﹐不依常例擢用。

 

奉召入京

天寶初年入京,賀知章讀其詩,嘆為「天上謫仙人」,便向玄宗推薦,玄宗召為翰林供奉。

唐玄宗天寶元年(公元七四二年),李白四十二歲,被唐玄宗徵召入京。李白初到長安,受到玄宗的禮遇。據說玄宗下輦迎接,又以七寶床賜食,親手為李白調羹。玄宗將李白置於金鑾殿,出入翰林中,問以國政,潛草詔誥。

 

辭京漫遊

因恃才傲物,受到權貴排擠,不久便離開長安,再度浪跡四方。

可惜李白只是以文學辭章見重,並沒有實際的官職,更沒有政治實權。他那「濟蒼生」、「安社稷」的抱負得不到施展的機會。尤其是,自開元末年以來,政治日益腐化,政權把持在奸相李林甫之流的手中。李白以其蔑視權貴的性格,當然不能與他們相容。誹謗和讒言使他感到留在長安無用武之地,於是懇求還山。在天寶三年(七四四年),他四十四歲時沉痛地離開了長安。「讒惑英主心,恩疏佞人計。彷徨庭闕下,嘆息光陰逝」小知識,這幾句詩便是當時情況的寫照。

李白固然盼望實現匡濟,但他絕不俯首而乞,他有強烈的人格自尊心。他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說:「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,使我不得開心顏?」要麼堂堂正正地輔佐人主,大展宏圖;要麼傲岸自由地遊戲人間。絕不搖尾乞憐,也絕不忍受群小的毀謗。這就是真正的李白,這就是「李白精神」。

從天寶三年(公元七四四年)到天寶十四年(公元七五五年),李白又流浪了十二年。天寶四年(公元七四五年)李白受道籙於齊州紫極宮,成為一名道士,此後更熱衷於求仙訪道。但是李白並沒有忘懷社會現實,這段時間政治的腐敗、社會的危機在他的詩中有所反映,他的詩歌也就帶有更深廣的憂憤之情。當他得知李邕、李適之被奸相李林甫迫害致死的時候,用詩歌表達了他的憤怒不平。

196   

 

 

與杜甫相遇

天寶三年三月,李白沿黃河而下。五月到洛陽,認識了比他小十一歲的杜甫。秋天,又在汴京會晤了高適,三人同遊梁宋。第二年春天和夏天,他們又相偕共遊齊魯。在此期間,他與杜甫結下了深摯的友誼。秋天,李白與杜甫在魯郡的石門告別,杜甫赴長安,李白繼續漫遊。十年期間,他的足跡遍及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河北、河南等地。天寶十四年一月,安史之亂爆發,李白避難於剡中,不久又隱居於廬山屏風叠。

 xu32j4  

 

 

安史之亂

安史之亂時,永王李璘擅自引兵東巡,邀聘李白為幕僚。後李璘事敗,李白受牽累,被流放夜郎(故治在今貴州省正安縣),中途遇赦放還。

天寶十四年(公元七五五年)十一月爆發了安史之亂,李白輾轉逃難來到廬山。他寫了一些反映戰亂的詩歌,表達了憂國憂民的心情。不久,長安陷落,玄宗逃往蜀中,肅宗即位重整軍力,謀劃反擊安史叛軍。

肅宗至德元年(公元七五六年)十二月,肅宗的弟弟永王李璘時任江陵大都督,以抗敵平亂為號召,在江陵招募將士數萬人,順江東下,路經廬山聘李白為僚佐。李白出於報國安民的誠意,加入了李璘的幕府。他當時很興奮,以為施展自己抱負的機會來了,在詩裡寫道:「但用東山謝安石,為君談笑靜胡沙。」有自比謝安之意,也表達了平定安史之亂的信心。但李白沒有料到,肅宗深怕李璘搶奪他的帝位,於是發兵征討。至德二年(公元七五七年)永王兵敗被殺,李白也因此被捕入潯陽獄中,第二年流放夜郎,行至四川奉節,遇赦放還。

 

飄泊晚景

晚年飄泊困苦,依族叔當塗(今安徽省當塗縣)令李陽冰以終。

李白遇赦放還之後,往來於長江中游一帶,仍然密切地關注時局的發展。肅宗上元二年(公元七六一年),李白六十一歲,聽到李光弼率大軍征討史朝義的消息,便請纓從軍,半道因病而還,到安徽投靠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,肅宗寶應元年(公元七六二年)十一月病逝。

去世前,李白把手稿全部交給李陽冰,請他作序。又作了一篇《臨終歌》,便與世長辭了,享年六十二歲。《臨終歌》中寫道:「大鵬飛兮振八裔,中天摧兮力不濟」。他為自己的一生深感遺憾!李陽冰為他編成《草堂集》二十卷。據李陽冰的序文所說,這只是他全部作品的十分之一。今當塗青山有李白墓。

 

 

李白傳說----李白賦李花

據說李白周歲抓周時,抓了一本詩經。他父親很高興,認為兒子長大後可能成為有名的詩人,就想為李白取一個好名字,以免後人笑自己沒有學問。由於他對兒子起名慎重,越慎重就越想不出來。直到兒子七歲,還沒想好合適的名宇。

    那年春天,李白的父親對妻兒說:「我想寫一首春日絕句,只寫兩句,你母子一人為我各添一句,湊合湊合。一句是『春風送暖百花開』,一句是『迎春綻金它先來』。」母親想了好一陣子,說:「火燒杏林紅霞落。」李白等母親說罷,不加思索的向院中盛開的李樹一指,脫口說道:「李花怒放一樹白。」父親一聽,拍手叫好,果然兒子有詩才。他越唸心裡越喜歡,唸著唸著,忽然心想這句詩的開頭一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嗎?這最後一個白字用得真好,正說出一樹李花聖潔如雪。於是,他就給兒子起名叫李白。

 

李白傳說----只要功夫深,鐵杵磨成針

   世間相傳李太白在四川山中讀書,還沒有讀完,就放棄離去了。過了小溪,看見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鐵杵,李白感到奇怪便問她,老婆婆回答:「我想要做針。」 李太白問道:「鐵杵磨成針,能行嗎?」老婆婆答道:「只需功夫深!」李白被她的毅力(意志)所感動,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學業。老婆婆自己說她姓武,現在磨針溪旁有武氏岩。

 

 

李白傳說----天上謫仙──太白金星

    《蜀道難》噫吁嚱!危乎高哉!蜀道之難,難於上青天!……

能文習武的李白初到長安,遇到祕書監賀知章(回鄉偶書的作者),李白取出《蜀道難》一篇呈上,賀知章邊讀邊點頭,一遍未完,已讚嘆數次,最後,他翹起大姆指向李白說:「先生,您真是天上謫仙人啊!」立刻解下身上佩帶的金龜,呼喚店家換來美酒,與李白傾杯盡醉。賀知章是文壇元老,《蜀道難》得到他如此推許,所以,不久之後,這首詩連同「謫仙」的名號就傳遍天下。

 

李白傳說----清平調

李白文武兼備、英氣勃勃,被皇帝唐玄宗所賞識,來到宮中寫了三首「清平調」,用國色天香稱讚楊貴妃的美麗,唐玄宗看了高興得不得了。楊貴妃更是心花怒放,對自己的美有絕對的自信,她聽膩了旁人用「陳腔濫調」歌頌她的美,從來沒有一個人講得像李白一般動聽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雲想衣裳花想容,春風拂檻露華濃;若非群玉山頭見,會向瑤台月下逢。

一枝紅豔露凝香,雲雨巫山枉斷腸;借問漢宮誰得似,可憐飛燕倚新粧。

名花傾國兩相歡,常得君王帶笑看;解釋春風無限恨,沉香亭北倚欄杆。

 

楊貴妃一遍又一遍咀嚼詩中的意思,『看看窗外的牡丹花就會想起貴妃我的容貌,只有在仙女所居的群玉山頭、瑤臺才有我這樣的美人兒。』侍奉在旁的太監高力士眼看楊貴妃如此陶醉,心裡大為不悅。

高力士是玄宗跟前的紅人,雖是太監,但備受玄宗倚重,唐玄宗曾經說:「力士當班。我寢乃安」意思是說,高力士值班,我睡覺才睡得安心。因為玄宗如此寵信高力士,當時的王公大臣李林甫、楊國忠、安祿山對他都十分巴結,尊稱他「翁」,太子也呼為「兄」。

寫清平調那天:玄宗在「金鑾殿」召見,李白醉醺醺地被召過來,連走路都走不穩,用水澆了面,才稍微清醒一些,唐玄宗不但不惱怒李白酒氣沖天,還拿手帕擦拭嘔吐物,並親手調羹湯給他喝,更讓楊貴妃捧硯等他寫字。皇帝跟前的大紅總管太監高力士看了不是滋味,更叫他發火的是,李白醉了,上床靠下,也許是怕腳下的黃泥巴沾汙了宮殿上墊席,他幽幽的睜開眼,看見高力士杵在那兒,隨口便呼:「喏!替我脫下。」如今的高士力地位不一樣,在皇帝面前雖然鞠弓哈腰,不脫奴才本色,離開了玄宗,腰板兒一挺,連口蜜腹劍的宰相李林甫都不敢得罪他。李白在朝庭上這麼一吼,簡直把高力士的顏面都丟光了,他怒火直衝腦門,卻又不能不來脫鞋。於是,高力士忍著氣,為他脫下,換上一雙軟鞋,從此,高力士對李白恨之入骨,總想找機會報復。

高力士冷冷一笑,對楊貴妃道:「這第二首,借問漢宮誰得似?可憐飛燕倚新妝,李白豈可用飛燕比貴妃,不是侮辱貴妃嗎?」楊貴妃聽了一愣。趙飛燕是漢朝有名的瘦美人,燕體態輕盈,能站在宮人手托的水晶盤中歌舞,而貴妃是唐朝有名的肥美人,後代形容美女體態不一,各有千秋稱為「環肥燕瘦」(楊貴妃名楊玉環)李白用飛燕形容她,而且說飛燕還得倚靠新妝,她正開心自己把飛燕比下去,高力士這麼一提醒,倒叫貴妃大為緊張。漢成帝為了討好趙飛燕,弄得民不聊生,再加上飛燕品德不好,人們稱之為「禍水」。而楊貴妃可不以為自己是如此形象。高力士這招毒計奏效,從此唐玄宗每次要任命李白為官,楊貴妃就會出面阻撓,李白最後只有離開京師,繼續流浪生涯。

 wl xu4  

 

李白傳說----李白之死

貞元六年(西元七九一)的劉全白《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》也說:「君名白,天寶初詔令歸山,偶游至此,以疾終,因葬於此。全白幼則以詩為君所知,及此投吊,荒墓將毀,追想音容,悲不能止。」古代文獻所謂「疾亟」、「賦臨終歌而卒」、「以疾終」,都明白地告訴人們,李白是病卒的。

李白一生嗜酒成性是出名的,因有「醉仙」之稱。李白愛酒,也愛月、愛狂,所以又有人把他的死因同「水中捉月」掛起鉤來,這便產生了富有浪漫氣息的「溺死說」。五代時王定保在《唐摭言》中云:「李白著宮錦袍,游採石江中,傲然自得,旁若無人,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。」

大陸作家安旗《李白縱橫談》一書中,神奇美妙地描繪了李白臨終的情景,寫道:「夜,已深了;人,已醉了;歌,已終了;淚,已盡了;李白的生命也到了最後一刻了。此時,夜月中天,水波不興,月亮映在江中,好像一輪白玉盤,一陣微風過處,又散作萬點銀光。多麼美麗!多麼光明!多麼誘人!……醉倚在船舷上的李白,伸出了他的雙手,向著一片銀色的光輝撲去……船夫恍惚看見,剛才還邀他喝過三杯的李先生,跨在一條鯨魚背上隨波逐流去了,去遠了,永遠地去了。」的確,多少年來人們寧肯相信這位才華橫溢、命運多舛的唐代大詩人,是跨鯨背仙遊羽化而去的。

 

 

圖片來源:

李白傳說http://163.17.240.1/sgthr002/newfile_45.html

http://www.qask.com.tw/Answer.aspx?c=c1&id=708

http://www.hf365.com/html/01/02/20070714/24586.htm

http://www.qc101.com/a/2015/0820/214678.html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evay08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